2015年9月12日至13日,應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先生邀請,我校校長甘筱青教授與文學與傳媒學院柯鎮(zhèn)昌副教授參加了在河南省登封市隆重舉行的第四屆“嵩山論壇—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”。

“嵩山論壇”是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、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、河南省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(chuàng)新基金會聯(lián)合主辦的國際性高端文化論壇,論壇為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對話提供了良好平臺。本屆論壇的主題是“和而不同——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”,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學者、政要和企業(yè)精英圍繞這一主題積極展開探討和對話。

甘筱青教授與國際哲學院院士彼得·肯普教授探討學術問題
會議期間,甘校長同國際哲學院院士、國際哲學學會聯(lián)合會名譽主席、丹麥奧胡斯大學教授彼得·肯普教授探討了中華經(jīng)典公理化詮釋的相關問題,贈送他《<論語>的公理化詮釋》(漢英對照)專著。彼得·肯普教授對于這一研究課題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,并對我校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予了肯定。

甘筱青教授與杜維明教授、郭少棠教授商討中華文化的傳承
會議期間,甘校長還與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教授、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文商書院院長郭少棠教授介紹了我校“廬山文化傳承與傳播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中心”工作的進展狀況。二位學者贊揚了我校在中華文化傳承與傳播方面所取得的成果,并對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中心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寶貴建議。
甘筱青教授在論壇作“從中國民間道德看儒家思想的公共性”的報告
甘校長受邀在論壇上作了題為“從中國民間道德看儒家思想的公共性”的主題報告。該報告指出:民間道德是相對于官方道德而流行于下層民眾的行為規(guī)范。民間道德和官方道德一樣,屬于意識形態(tài)范疇,都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(chǎn)物,兩者關系緊密,但在生成方式、社會功能等多方面存在著不同之處。中國民間道德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,逐漸形成了本分、厚道、仗義、敬祖等為主要內(nèi)容的體系。中國傳統(tǒng)民間道德的缺失,是導致當代諸多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。弘揚優(yōu)秀的民間道德,有利于構(gòu)建當代精神人文主義。中國的民間道德及其所反映的儒家思想,絕非局限于個人私德的修養(yǎng),而是展現(xiàn)了鮮明的公共性。甘校長的學術報告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和好評。
會議第二天,論壇移師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,學者們各抒己見,暢談精神人文主義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國內(nèi)外各種學術觀點的匯聚,對于建設不同文明可以相互通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,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引領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