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9日晚,全國政協(xié)常委、復旦大學教授、教育部社科委員、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做客我校第133期濂溪講壇,為我校師生帶來了題為“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背景及未來意義”的講座。講座由校長甘筱青主持。校黨委書記鄭翔、校紀委書記魏立平、副校長楊耀防與師生一起聆聽了講座。



講座中,葛劍雄教授指出,很多人不知道絲綢之路這個名稱并不是中國人自己提出來的,是1870年代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的。此前,張騫通西域是出于軍事和政治目的,絲綢是攜帶的禮品之一,而維持絲綢之路的動力主要來自中亞、波斯、羅馬帝國對絲綢的強烈需求,但是后來隨著歷史的變遷等諸多原因,陸上絲綢之路基本上不復存在。而海上絲綢之路不是由中國開辟或掌握,由阿拉伯人開辟和掌控,而鄭和下西洋未超出阿拉伯航路,采取其經(jīng)驗和技術,目的在宣揚國威,無經(jīng)濟目的。

葛劍雄教授從歷史經(jīng)驗總結(jié)到:古代“絲綢之路經(jīng)濟帶”與“海上絲綢之路”重政治目的而輕經(jīng)濟效益,使得維持“絲綢之路”缺乏動力,新時期“一帶一路”的戰(zhàn)略構(gòu)想要堅持互通、互補、互利、共贏,形成利益共同體。他強調(diào),“一帶一路”是一個偉大的戰(zhàn)略構(gòu)想,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(yè),不能依賴于歷史的資源進行簡單重復,而需要我們開拓創(chuàng)新、面向未來,要聯(lián)系到所有這一帶一路上的國家和人們利益,需要大家共同來建設、共同維持。



葛劍雄教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首批文科博士,師從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。他曾擔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、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,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,已出版《葛劍雄文集》、《統(tǒng)一與分裂:中國歷史的啟示》、《泱泱漢風》、《千秋興亡》等專著20余部、論文百余篇。曾參加中國“人文學者南極行”活動,多次在哈佛大學、劍橋大學等國際著名高等學府進行學術交流。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、教育部評為“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”。




葛劍雄教授在校期間,參觀了“兩南山”陳寅恪研究院和陶淵明研究院,觀看了陳寅恪先生歸葬廬山的實況錄像,與黨委書記鄭翔和校長甘筱青進行了座談。